从“薅羊毛”到“内卷”:我所见的 AI API 江湖这几年
Posted September 2, 2025 ‐ 5 min read

自从ChatGPT横空出世,一个隐秘的AI API交易圈子也随之风生水起。很多人好奇,为什么市面上那些所谓的“套壳AI服务”,总能提供比官方更低的价格?这背后的故事,是一部关于技术、人性与商业博弈的简史。
第一阶段:信用卡后付费的“黄金时代”
早期,OpenAI为了极致的用户体验,采用了信用卡后付费模式。你只需绑定信用卡,即可无限制调用API,官方会在一个月甚至更久之后才发送账单。这种“先享后付”的模式,本意是为了降低调用延迟、提升效率——想象一下,如果每次API调用都得先校验余额,那将是多么糟糕的体验。这就像在超市购物,收银员在你每拿起一件商品时都凑过来问你“带钱了吗?”,效率可想而知。
然而,这种高效的信任机制,在一些“聪明勤劳”的玩家眼中,成了天赐的漏洞。这简直就是白给的午餐。
第二阶段:猫鼠游戏与产业链的形成
OpenAI很快见识到了“江湖险恶”,与黑产展开了数轮激烈的攻防战。风控系统不断升级,最终,后付费模式被叫停,改为预充值。与此同时,另一条“薅羊毛”的产业链也浮出水面:OpenAI为推广曾向高校和科研组织发放了大量免费API额度。于是,上游负责联系海外资源搞到这些账户,中游的号贩子进行分发,下游的套壳网站主再接手,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。
随着官方风控收紧,这些“免费午餐”的时代也逐渐走向终结,市场慢慢稳定下来。
第三阶段:后漏洞时代的“内卷”与恶果
如今,国内AI大模型服务逐渐崛起,API交易的圈子也进入了新阶段。但旧的思维惯性依然存在:所有人都在追求极致的低价,一场疯狂的“内卷”开始了。
然而,当所有人都只盯着自己的成本,不顾上下游的死活时,恶果便开始显现:
- 假模型横行:为了压低成本,供应商用廉价模型冒充顶级模型(比如用GPT-3.5冒充GPT-4)。
- 服务极其不稳定:低价意味着没有冗余和保障,API服务随时可能中断。
这正是那些总想占便宜的消费者,和只顾杀价的中间商们,造就的“共业”恶果。
一些反思与期望
追求物美价廉是人之常情,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“物美”必然需要相应的成本支撑,“物美价廉”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虚假的营销口号。
我真诚地期望,这个圈子里的所有人,都能站着把钱给挣了。
自己赚钱的同时,需要考虑一下上下游的利益, 给上下游留下健康的利益空间, 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,需要大家共同维护。只顾眼前利益的零和博弈,最终只会让整个市场劣币驱逐良币,无人能够幸免。